云南何以长出全国近一半的道地药材?
当喜高温喜湿的砂仁,和耐寒耐旱的云木香,在 “十大云药” 名单里同时出现,人们惊讶地发现,生长习性如此不同的它们,竟能在云南同时拥有悠久的栽种使用历史和可观的生长规模。
不止如此,细数云药成绩单:
- 中药种植面积全国第一;
- 中药资源占全国近一半;
- 全国 5000 多个品种的中成药,70% 以上使用云南原料;
- 2024 年全省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达 1092 万亩,居全国第一;
- 云南现有中药资源 8875 种,占全国近一半;
- 全国 300 种常规种植品种,云南占一半以上;
- 全国 5000 多个品种的中成药,70% 以上使用云南原料;
- 全国 40 种大宗药材,云南占 1/4;
- 云南已认定 44 个中药材 “全国地理标志产品” 和 60 个 “云药之乡”,居全国前列。
云南为何能长出中国近一半的道地药材?这片宝藏土地藏着答案。
天然大药房
打开云南地形图,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群山的褶皱。板块运动的折叠,形成了云南西北高、东南低,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形。最高点海拔 6740 米,最低点海拔 76.4 米。
季风带来的湿热水汽,在地形的迷宫里游走,造就了云南 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 的立体气候。优越的自然条件,为各类药材提供了多样化的生长环境。
“十大云药” 适宜种植海拔:
- 云木香:2500 - 3200 米
- 云当归:2300 - 3300 米
- 滇龙胆:1800 - 2600 米
- 天麻:1500 - 2400 米
- 三七:1400 - 1800 米
- 灯盏花:1200 - 3500 米
- 滇重楼:1200 - 3100 米
- 云茯苓:900 - 2200 米
- 铁皮石斛:800 - 1600 米
- 砂仁:1000 米以下
(数据综合自:云南省中药产业协会团体标准、云南省地方标准等,仅供参考;单位:米)
同时,云南有 16 个土壤类型,占全国的四分之一,以红土和黄土为主,大部分呈适宜药材生长的中性和微酸性。较高的森林覆盖率,在林下形成了肥沃的腐殖土层,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。
此外,云南气候还有整体四季温差小、日温差大的特点。土壤、温差等多种因素,为药用成分积累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。
据测定,昭通天麻的天麻素平均含量 1.13%,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规定的 5 倍多。红河泸西种植的灯盏花也有出色表现。
古书里的活药方
与丰富的资源相伴,云南人辨别、利用药材的探索实践成果也很丰富。
早在明代,云南嵩明人兰茂就著有《滇南本草》,早于《本草纲目》140 多年,其中记载药物 544 种,附方 600 余首,多数为云南地方性中草药。
云南世居的 25 个少数民族,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医药,通过书籍和口传等方式传承记录了下来。比如彝族形成了药重于医、药早于医的医药传统,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 年),就有彝文古籍《明代医药书》记载了 56 个病种、87 个处方、324 味药物。
如今,根据记载的药物配方,研制出的云南白药、虎力散、感冒消炎片、癫痫宁片等药物,在各自的治疗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匠心耕耘结硕果
和传承千年的医药体系相对应,云南药材种植历史悠久,积累了成熟的种植经验。
以三七为例,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早实现三七人工栽培的地区,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三七种植历史已有 400 余年。文山三七种植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。如今,云南三七、滇龙胆、砂仁等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仍居全国前列。
数智浪潮开新方
跟随神舟十三号飞船 “遨游” 的紫花滇龙胆扎根临沧云县,强还原技术克服三七连作障碍,近年来,云药里的科技成分不断增加。
在文山三七产业园区里,大屏幕上滚动着海拔、空气温度、空气湿度等三七种植基地的实时数据。目前,云南已上线 “数字云药” 平台,整合中药材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,为产业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。“云药追溯” 是云南省最权威、体系最全、用户最多、业务范围最广、数据量最大的第三方追溯服务平台。
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,传承千年的匠心技艺,不断突破的技术手段…… 云药正全力拥抱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。
2025 年,随着《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(2025—2027 年)》发布,中药材产业有了行动指南和政策托举。
到 2027 年:
- 全省中药材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,中药材种植规模稳定在 1000 万亩左右,年产量达 150 万吨以上,全产业链产值达 2000 亿元以上;
- 建立 1 个全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平台;
- 建设 50 个以上以 “十大云药” 为重点的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,中药材良种推广种植面积达 300 万亩以上,良种覆盖率达 30% 以上;
- 种植林下、仿野生、绿色有机和 GAP 中药材 500 万亩以上;
- 加快建设 60 个以云药大品种和优势品种为重点的 GAP 基地;
- 建设 30 个规模以上产地初加工基地。
未来,云南将继续补齐云南中药材从科研、种植、加工、营销全链条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,加速推动中药材产业产值升级。手握 “金” 钥匙,千年云药正加速 “千亿” 进阶。
部分内容来源: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、云南发布、科技日报、民族时报、新华网、“微昭通” 微信公众号